论坛广播台
广播台右侧结束

主题: 母亲的声响

  • 哈哈哈哈~
楼主回复
  • 阅读:184648
  • 回复:0
  • 发表于:2016/3/14 11:58:15
  • 来自:重庆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酉阳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城市的夜晚,妩媚得让人沉醉;抛着媚眼的霓虹,辉映着过客脚步。在这里,多少迷茫的男女在寻找一份珍贵的爱情,又有多少人戴着虚伪的面具,在谎言中游戏人生、糟蹋青春?——

        “叮叮当当,唏嗦摸嗦,咚咚……”的声响,从襁褓中听起,直到长大成人,熟习、亲切、而又惧怕。声响的低沉、高昂、婉转……是母亲一生演奏的人生起落、酸甜苦辣的故事。



        她,众多的声响里,令我永生难忘的,莫过于“相夫教子”的声响故事。

        小时候,清晨,惧怕母亲掀起被子的声响。它的响起,竹条就上身了。脱得赤条条的正酣睡着的我,被子一掀,冷风袭来,耸然惊起,还没回过神来,浑身上下被竹条烙上了一条条红痕。立即抱紧被子左躲右闪,抵挡“竹条”相加,依然拗不过母亲的力量。有时,恨得咬牙切齿,但不敢以下犯上。

        清晨的挨打,往往是母亲一次次叫醒,催促起床煮饭,吃了去上学,催促起床去倒尿罐等事。在被窝里“嗯嗯”地答应得快,一恋床,又一次次的睡了过去。在冬天,更不愿意起床,母亲的一声声呼喊,假装着没听见,也不吱声。久不见我起床的母亲,见我久不吱声的母亲,柳枝、树条、竹条……就来了。那真是俗话说:“前三十年睡不醒,后三十年睡不着!”的真实写照。事到而今,对这句话已心领神会了。

        在目不识丁的母亲眼里,说服教育等于扯淡。她奉行“黄荆棍儿出好人”的教育法则。所以,柳枝、树条、竹条……就是她的教育工具。她说的,她讲的,就是教科书。胆敢不从,“打”!直到“打”服,乖乖地听她的话,照她说的去做。

        做“错”了,“打”;做“差”了,也是打;若强词夺理,还是“打”。“打”是她手中的法宝,唐僧手中的紧箍咒。皮肉之苦,幼小的孩子能经受住多少次呢?经不住就牢牢地记住她的话,乖乖地按她说的去做。做好了,那是应当的,能逃脱皮肉之苦。不像现在的孩子做个事,还与父母讨价还价,要“钱”表扬,要“钱”鼓励。

        采茶季节,烈日当顶,母亲,也不会让我们回家遮阴。中午,她将茶水、饭菜送到茶山,吃了饭,收走碗快,腾空装满茶叶的背篓,我们继续采茶。那时,采茶是孩子们挣学费的唯一渠道,在采茶季节,学校也放假,让孩子们忙着挣学费去。母亲,给我们几个孩子,按大小分配任务,每天必须完成她规定的斤两,否则,即使天黑,也不准回家。在洋芋收获的季节,生产队将洋芋挖完后,母亲叫我们几个孩子,又去挖,将土再翻一次,将樱桃大小的洋芋、半边三块的洋芋,刨回家,补充口粮的不足。俗称“欠洋芋”,或称“捡可惜”!读半天书,砍半天柴,供家里煮饭、烧水用。砍柴,也是我们几个孩子的活儿。若在外面偷懒,砍柴的数量不足,又会遭母亲的一顿揍打。小时候,我算兄弟姐妹几个中最玩皮的,挨打最多,但没有一个逃脱过母亲的打。有时,与同伴疯得正起劲时,只听她一声吆喝,如老鼠见到猫一样,黄瓜就蔫了半节,灰溜溜的,不敢吱声,随她的指引而去。如今,儿女们都已长大成人,为人父母了。母亲教育儿女的柳枝、树条、竹条……也不见了踪影。逢年过节,兄弟姐妹相聚时,还跟母亲逗乐说:“妈,我们几个全靠你打得好哈!”

        她笑着说:“哎呀,没你们几个有文化,就是笨办法。打得好,打得呆,没想那么多。人,反正不能懒,什么都得学,才不求人,才硬走。树儿,小时不搬,长大了,就搬不过来!”

        “你啷个没打过你孙子呢?一天当个宝,由他们八百五!”

        “那是你们的事哈,一代管一代,少来怪我!”

        “哦,原来你还有这个理呀!”我们一阵哄笑,母亲也笑了!

        母亲,虽然目不识丁,但她的家务活儿,那是没得话的,行行精通。这,或许与他们生活的特定时代“女主内、男主外、相夫教子”的家庭训条戚戚相关。她的咸菜多种多样,远近闻名。量体裁衣堪比专业师傅。纳底做鞋,依样划葫芦,做工精细。农家菜肴,花样百出。招待应酬,客人称赞。

        每逢年关,从梦中醒来,常见母亲在煤油灯下,为全家人赶制节日新衣、新鞋。只有这个时候,我才能听清母亲纳鞋底的“兹兹“声,才能看清针头麻线在她额头磨划的动作。在那个“大的穿了,小的穿”的年代,新衣、新鞋是孩子们过年的企盼,是孩子们迎接新年的盛装。她早起晚睡,忙了白天,忙夜晚,为了孩子们,为了家,就这样操劳一生。

        因此,我们兄弟姐妹从懂事的那天起,都无比崇拜目不识丁的母亲,为她而骄傲!从她看似简单的人生信条中悟出了人生的真谛。明白了——如何教子,如何做人,如何面临困境而不倒的生存之道。这是她,无声的声响,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

        翻看过去成长的故事,回顾母亲的一生,听母亲的声响交响乐,那是余味无穷的。
        走过了八十多个春夏秋冬的母亲,现在依然保持年轻时,早起、忙里忙外的习惯。时而,厨房锅碗叮当吟唱;时而,地板“吱吱”作响;时而,塑料袋“蟋蟋蟀蟀”的声起;时而,吆喝鸟儿捕食…………儿女回到家,更喜欢聆听母亲这“唏哩摸嗦”的声响,似躺在母亲怀里的催眠曲,摇晃着,飘浮着……醒来了,也能再入梦乡,不再害怕她掀开被子抽打。

        没有这“唏哩摸嗦”的声响,回到家里,总觉少了母亲的呵护。消停了,屋子就空荡荡的,即或躺在被窝里也不暖和。

        或许,聆听这熟习了几十年的声响,是永生难以抹去而又动听的催眠曲,也是意味深长的交响乐。它,是母亲一生辛劳的声息!它,是母亲劳作的身影,化为哺育儿女的音符和赞歌!



        母亲,愿你的声响,就这样,永远的伴随着我们,成为儿子们进入梦乡的摇篮曲!



图片、原文都来自于网络

  
二维码

下载APP 随时随地回帖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陆
加入签名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