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广播台
广播台右侧结束

主题: 四川味道:一个来自味蕾之上的正能量

  • 水冰清
楼主回复
  • 阅读:2311
  • 回复:3
  • 发表于:2013/6/2 15:48:26
  • 来自:重庆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酉阳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四川味道:一个来自味蕾之上的正能量

吃在四川,味在四川。千百年来,精致鲜美的川菜饮食,征服了多少天下人的胃;开放至今,悠久的四川餐饮文化,留住了多少地球人的心。光辉灿烂的四川餐饮文化,已成四川一张永不退色的、亮丽文化名片,它是世人认识四川、了解四川的最好窗口。

“民以食为天”,这话传达了一个真理,表明了一个事实:餐饮文化乃是中国文化的第一文化!它是一切文化的基础和出发点。

5月19日,初夏时节,花红柳绿,艳阳朗照,南湖水光潋滟,水岸绿荫萦绕,在这延续了蓉城3000年之久的锦江、浣花滨水人居文化的成都南湖国际度假社区,四川省餐饮文化促进会成立大会及其会刊《四川味道》杂志首发式同时在这里隆重举行。

2012年,一部七集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再次唤醒了人们对自己家乡的风土人情、美食文化的记忆,也再次激发了中国人对自己本土文化的自豪感。

“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饮食从来就是中国人心中的头等大事,是中国人生活中的重要内容。

“民以食为天”,这话传达了一个真理,表明了一个事实:餐饮文化乃是中国文化的第一文化!它是一切文化的基础和出发点。

孙中山先生在其《建国方略》一书中写道:“我中国近代文明进化,事事皆落人之后惟饮食一道之进步,至今尚为各国所不及。”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五千年历史的积淀,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国餐饮业秉承几千年的文化底蕴,餐饮业更与老百姓的生活质量息息相关,关乎老百姓的消费安全和身体健康。而举世称赞的四川餐饮文化,恰切是中国餐饮文化最杰出的代表。

美食,有美味之食物,重在一个“味”字。对于美味的领略最精微、最细腻的,是中国西部地区的四川人,仿佛造化给了他们一个特别敏感而发达的味觉神经。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个地方有一个地方的起居饮食习惯,这其中涵盖了地理、历史和文化等多种因素。

西蜀之地,向称天府之国,物阜民丰,风物佳美,是中国开发最早、持续繁荣时间最长的地区。

公元前256年,李冰为蜀郡守,修建了举世闻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成都平原从此 “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是为天府”, “天府之国”的美誉一直延续至今。

一部写于四世纪中叶的中国现存最早的地方志《华阳国志》中,我们已能读到这样的文字:蜀地,“其卦值坤,故多班彩文章。其辰值未,故尚滋味。德在少昊,故好辛香。……其山林泽渔,园囿瓜果,四节代熟,靡不有焉。”当时蜀地的调味品已经有卤水、岩盐、川椒、“阳朴之姜”之类。

西汉大辞赋家、成都人扬雄,在其著名的《蜀都赋》中,对二千多年前西蜀地区宴饮景况有详细的描写:“尔乃五穀冯戎,瓜匏饶多,卉以部麻,往往薑栀;附子巨蒜,木艾椒蘺;蔼酱酴清,众献储斯。盛冬育荀,旧菜增伽。……乃使有伊之徒,调夫五味。甘甜之和,勺药之羹。江东鲐鲍,陇西牛羊。……形不及劳,五肉七菜,朦驮腥臊。可以颐精神养血脉者,莫不毕陈。”“若其吉日嘉会,期于倍春之阴,迎夏之阳……置酒乎荥川之闲宅,设座乎华都之高堂。延帷扬幕,接帐连冈。”读此美文,远古蜀人丰富的宴饮景象宛然目前,令人遐想。

无独有偶,在扬雄三百年之后,一个叫左思的晋朝文学家也写了一篇《蜀都赋》,赋中同样对成都的饮食胜景作了详细的记载:“若其旧俗,终冬始春。吉日良辰,置酒高堂,以御嘉宾。金罍中坐,肴烟四陈。觞以清醥,鲜以紫鳞。羽爵执竞,丝竹乃发。巴姬弹弦,汉女击节。起西音于促柱,歌江上之飉厉。纡长袖而屡舞,翩跹跹以裔裔。合樽促席,引满相罚。乐饮今夕,一醉累月。……将飨獠者,张帟幕,会平原。酌清酤,割芳鲜。饮御酣,宾旅旋。”

同名的文学作品,不同的历史时段,繁荣精致的四川美食早已为中国文化人所倾慕,而川味的美名也因他们的美文而名扬遐迩。

隋唐之际,成都富庶甲于西南,城市的繁荣程度而言,仅次于扬州,时有“扬一益二”之说。大诗人杜甫的两句诗“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就是当时成都地区繁荣景象的生动写照。

富庶之地,饮食之用必然丰富多样,也必然诞生丰富多样的美食文化。

从西汉之“文君当垆,相如涤器”的爱情故事,到大唐李白之“太白鸭”、薛涛之豆腐干,降至宋朝苏轼的“东坡肉”,直到近代小说家李劼人在成都开的小雅餐厅、著名画家张大千的“精于烹饪”等等,四川美食与中国文人天生就有一种“剪不断、理还乱”的缠绵之情。

因此,在四川,每一种美食,每一样菜品,都蕴含着一个饶有兴味的传说与故事;而每一个传说与故事背后,又蕴藏着一段悠久的历史史实。在四川享受美食川味,无疑就是在品味一种文化,饱尝一段历史。

诗人爱美食,墨客好滋味。文人墨客对于美食式样及口味的多重讲究与探讨,推动并丰富了四川美食口味及菜品式样的多样化的创新与提升。

清代著名学问家、文学家,可与袁枚比肩的美食家,也被袁枚誉为“西蜀多才君第一”的四川罗江县才子李调元,在与其父李化楠合著的《醒园录》中,就记载了川菜120多种关于调料、饮馔及食品的制法,它系统地融合了川菜与江南菜系,并创意出许多新颖的口味菜式;而在清末傅崇矩的《成都通览》里,所记载的当时成都各种菜肴与风味小吃达1328种之多。

四川美食是川人对人类文明的一个杰出贡献。在四川未来的可持续发展中,餐饮文化是四川一个不可多得的软实力,是产生于味蕾之上的一个正能量。

武林大侠金庸先生曾说过一句话:“食美则人美,人美则事事无不美矣。”乐于日常饮食之道的探究,体现了川人热爱生活的真性情;对美食与味道的精致追求,表明了川人珍视生命的人生态度。

吃在四川,味在四川。千百年来,精致鲜美的川菜饮食,征服了多少天下人的胃;开放至今,悠久的四川餐饮文化,留住了多少地球人的心。光辉灿烂的四川餐饮文化,已成四川一张永不退色的、亮丽文化名片,它是世人认识四川、了解四川的最好窗口。

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四川餐饮文化之所以赢得世界人民的赞誉,因为四川美食是川人对人类文明的一个杰出贡献。在四川未来的可持续发展中,餐饮文化是四川不可多得的一个软实力,是一个产生于味蕾之上的正能量。

如何继承和弘扬灿烂的四川餐饮文化,对于今天每一个四川餐饮人来说,那是一种责无旁贷的责任与使命。

在这样的大背景之下,四川省餐饮文化促进会的成立,便有了一种特别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然而,四川省餐饮文化促进会的成立却来之不易。

2011年的秋天,几个分别来自于餐饮企业家、美食文化学者、社会活动家、作家、文化艺术家的有识之士石胜利、罗亨长、芶德、虎绍平、李鲤、刘安祥、徐朝鑫七人,他们在成都琴台路“武陵世家”吃完午饭喝茶闲聊时,商议共同发起并成立一个具有社会团体法人资格的全省性、非营利性社团组织,取名四川省餐饮文化促进会。

2012年,四川省餐饮文化促进会召开第一次代表大会,正式成立了促进会筹备小组。经过筹备组全体成员近十个月的辛勤工作和全体会员的积极响应,并得到四川省文联、四川省民政厅等有关部门的重视和支持,以及成都川菜博物馆、成都武陵世家餐饮有限责任公司、四川省巴蜀书画院、四川散文学会、西部商会联盟俱乐部等单位,能及社会各界有识之士的关心和厚爱,四川省餐饮文化促进会终于在今年3月13日正式办证完毕。

四川省餐饮文化促进会的宗旨是以提升“单位文化”为使命、选择以餐饮企业为窗口,致力于传播与弘扬灿烂的四川餐饮文化;并且通过组织带领会员及广大餐饮文化爱好者,开展多种形式的餐饮文化研究、宣传、创作活动;通过联系会员、组织会员互助合作,交流业务信息;发现和培养我省餐饮文化宣传工作优秀人才,提升我省餐饮企业的品牌形象,促进我省餐饮文化事业的健康发展,带动其他企事 “单位文化”的全面提升。

正如当天在四川省餐饮文化促进会成立大会上所播放的,由著名的四川作曲家秦望东先生作曲、四川省餐饮文化促进会首任会长石胜利先生作词的四川省餐饮文化促进会会歌《梦一回,人生的美丽》中所唱到的:“我们的心在一起,我们的情在一起,用我们的艰辛去托起餐饮人奇迹,用我们的巧手去编织美食的花絮。”

优美的旋律传达出所有餐饮人的梦想,昂扬的歌声抒写出所有餐饮人的心声。

在这样昂扬而优美的歌声里,我们有理由相信,成立后的四川省餐饮文化促进会,它一定能充分发挥其行业协会职能,有助于我省餐饮文化的研究与传播,通过组织带领会员及广大餐饮文化爱好者开展多种形式的餐饮文化研究、宣传、创作活动;通过联系会员、组织会员互助合作,交流业务信息,发现和培养我省餐饮文化宣传工作优秀人才;提升我省餐饮企业的品牌形象,促进我省餐饮文化事业的长足发展。

我们也衷心地希望,通过餐饮文化促进这个会平台,能够加快我省餐饮业的健康成长,带动四川的餐饮业文化不断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

四川省餐饮文化促进会首任会长由成都武陵世家餐饮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石胜利担任。 



  
  • 张子玲
  • 发表于:2013/6/3 10:40:42
  • 来自:重庆
  1. 沙发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食全食美
  
  • 妖夜妮柯
  • 发表于:2013/6/3 11:01:21
  • 来自:重庆
  1. 板凳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 猫和老鼠和狗
  • 发表于:2013/6/3 22:44:58
  • 来自:广东
  1. 3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二维码

下载APP 随时随地回帖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陆
加入签名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