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广播台
广播台右侧结束

主题: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龙潭古镇

  • 老五
楼主回复
  • 阅读:1570
  • 回复:1
  • 发表于:2011/11/1 20:56:03
  • 来自:重庆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酉阳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龙潭古镇
重庆市巴渝文化研究院副研究员    田景和
(古镇大讲坛:第一讲)

序:


原中国文联副主席冯翼才先生曾经动情地说:任何一个古镇都是人类难得的宝贵资源,都是民族的、文化的、历史的、军事的、政治的、经济的传承,我们应当也必须将它继续保存下去。


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对镇的文化解释更是入木三分:

古镇是真正的金子做成的,是货物集中流通交易的地方,是幸福、平静、安宁生活的写照,是力量集结之地,是武器堆积之地,是吉祥、富足、五谷丰登的土星天相;无水不成镇。


一、龙潭古镇的建置元革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龙潭,古称巴罗寨,源于上古“三皇”时代,中华“龙文化”的孕育萌芽之地,位处渝东南武陵腹地百里万金龙麻平坝中心,距酉阳县城约40公里(快速通道开通以后,仅仅15公里路程),北靠桐麻岭青华盖,东望千丈绝壁的木桶盖高山,二山分别有大片的原始森林与世界储量最丰富的朱砂矿产,美丽的龙潭河明快清澈,如玉带一般顺镇而过,入酉水,汇沅江,奔洞庭,是昔日酉阳龙潭古镇连通五湖四海的黄金水道,更是中国80余个历史文化名镇中最具代表的最完美的历史风水古镇。


龙潭古镇最早居住的氏族部落叫“巫罗”,后改“巴罗”;《世本 世族》:“罗,熊姓,一云祝融之后”。徐中舒先生《论巴蜀文化》认为:罗姓为巴郡板盾蛮“七姓”之首,皆大姓,是后世巴族的尊长)。属蛮夷地;夏商为巴子国,周为廪君巴子国五溪地,春秋战国为楚黔中(治所在今彭水郁山);秦隶黔中郡酉阳县迁陵地;汉属武陵郡(今彭水郁山镇);三国时代为蜀国侨置酉阳县境东武陵郡溪州(今湖南永顺王村),后移至阳县(现湖南龙山县境);晋为夜郎国大乡县;隋朝属务川县(今酉阳万木乡);唐属思州(今酉阳马蝗乡境);宋属思州(今酉阳铜鼓乡境),与酉阳称寨平级;元为酉阳羁糜州(今酉阳县址钟多镇)龙潭司;元三十一年属散毛府(今湖北来凤县地)龙潭“宣抚司”;明洪武年属酉阳宣抚司,隶四川布政使司重庆卫龙潭长官司;清为酉阳“州同理所”、“县丞”;抗战时期比酉阳繁华,解放初为龙翔县,后改为酉阳龙潭镇(区)至今。


二、龙潭古镇文化探源


1、华夏龙文化的源头


龙起源于新时石器时代早期,距今已有七八千年的历史,龙的三重意义是:(1)通天的神兽;(2)君主的化身;(3)吉祥瑞兽。


《山海经· 海内西经》云:“开明东有巫彭、巫抵、巫阳、巫履、巫凡、巫相,夹琊窳之户,皆操不死之药以距之,琊窳者,蛇身人面,贰负所杀也”。据《世本》曰:巫彭作医, 因窈窳本为蛇身人面的神兽,被贰负之臣所杀,便以神仙不死之药(丹砂)救活,变为龙首,郭璞《三海经图赞》云:窈窳无罪,见害贰负,帝命群巫,操药夹守,遂论弱渊,变为龙首,并能缘天梯建木(桃木剑)以登天,是主管东方本德直至日出之地方一万二千里的“东方天帝”。从此,龙遂渐演变为能通天地乾坤、统江河湖海、决风雨雪电的天地神灵,并被历代帝王假以真龙天子自居。这便是华夏最早的龙文化邹形,至炎黄以后,龙文化便正式走上了封建帝王的历史舞台。一直是皇权的象征,华夏为龙的传人由此而来。


2、龙潭龙文化的起源


《山海经· 大荒西经》记载:“大荒之中有山名丰沮,玉门日月所入,有灵山、巫咸、巫即、巫盼、巫彭、巫姑、巫礼、巫真、巫抵、巫谢、巫罗十巫,从此升降,百药爱在”。


上文注:该记域名均在酉阳城,丰沮即“凤祖”;玉门——玉柱峰正是酉城日月落山的地方;灵山即钟灵山。酉阳银岭龙潭江口产丹砂百草(青蒿之乡)即为“百药爱在”。


巫载国盛产丹砂《山海经· 大荒西经》:十巫降灵山(钟灵山)采药为神丹开采的始祖,《史记 货殖列传》记载巴人寡妇清,其祖先得丹穴,专擅其利数代,家财之富不可计量,并献丹砂财富与始皇修筑长城,以致秦始皇为记念她的功绩,而下诏书为她筑女怀清台。记载中巴寡妇清,其祖先得丹穴,便是指酉阳银岭之朱砂矿床。由此可见,酉阳(银岭与江口)自古就以产丹砂著称,丹砂既是历代皇帝“朱批御书”、“御印”、“长生不老”、“躯神避邪”、“保鲜尸体”的万灵仙丹。同时,巫彭以丹砂救活蛇身人面的琊窳变成龙首,与巫罗为伴,泽水而居于灵山以东银岭山鹿的湄舒河畔——巴罗寨。《世本·世族》:巫罗之罗姓为巴郡板盾蛮“七姓”之首,《后汉书》汉之先锋,皆大姓,是后世巴族的酋长。


龙潭古为巴罗寨,正是巫巴罗姓大族居住之地,也是窈窳变为龙首之后择居之地,这便是中华龙文化最早的出处。后历经数千年的不断演变传播,从湄舒河到酉水沅江直到大江南北,华夏神州,最终演变为帝王文化,炎黄子孙龙的传人,也就是说,华夏龙文化的发源地就是今天的龙潭古镇。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镇,龙潭古镇至今仍然保留有大量的龙文化遗址与信息,是几千年来龙文化传承与延续的必然产物。古镇以龙命名,古镇街面以龙形设计建造,镇内百龙聚首。华夏龙乡——寻根问祖就在千年古镇之龙潭。


三、龙潭龙文化与华夏龙文化的关系


酉阳既是巴文化的发源地,也是被称为“神仙不老药的产地”,彭水郁山为古巴国所在地,酉阳灵山为廪君出生地,从史书记载中的地理位置与“盐丹文化”都可以得到恳定的答复。而与酉阳一山之隔的龙潭,因湄河更加便利的水运交通条件最适龙居,自巫罗伴琊窳龙首定居巴罗后,酉阳与龙潭共有的银岭江口丹砂越加珍贵,特别是明清以来雍正、乾隆时期,以“改土归流”为契机,在酉阳龙潭大量开采丹砂、硝石、生漆和桐油,在彭水郁山加大采盐规模,达到了顶峰,每年产盐千万斤,丹砂数百担。正因为如此,尽管梅树龙潭在1735年毁于一场大火,而乾隆皇帝并未放弃这里的丹砂、楠木、销石、桐油、生漆,反而大兴土木,在其下游两里处,重建功德牌坊,贞节牌坊,重修气势宏伟、贯穿皇家建设理念的新镇,以“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布局;同时,将龙文化展示得淋离尽致,设九桥、九井、九码头,大街似游龙之身、叉道为龙肢、码头为龙爪,龙脊为石板街宽九窄五、意为“九五之尊”;万寿宫为龙头“埒于王者之居”,以备寻访下榻之用。乾隆皇帝隆以真龙天子自居,当然稳居龙头。总之,龙潭龙文化设计建造中既包含了龙潭原始龙文化的传承发展并走向世界,也包含着皇家龙文化回归祖籍的天成之意!同时,龙潭古镇于乾隆三年迁建而成,也说明乾隆王朝依然传承着龙潭——华夏龙乡的启祖文化理念,知道龙潭为中华龙文化的发源地。因此才留下了今天龙潭“百龙聚首”的历史沿革。


四、龙潭龙文化存在现状


朱砂文化是神话时代的产物,但因其确有比较神奇的医药疗效,而被先人倍加推崇。酉阳与龙潭的发展历史就是一部开采与利用丹砂的历史,《世本》载:巫彭以神丹救活蛇身人面的琊窳(伏羲)而变成龙首,随巫罗迁徙巴罗(古龙潭的名称——巴罗寨),标志着华夏龙文化在古龙潭地区的诞生。


《山海经·南山经》曰:开明又东五百里,曰丹穴之山,其上多金玉,丹水出焉,而南于渤海……


注:“开明”即今天的四川成都;丹穴山指今酉阳银岭(丹砂产地);金玉指朱砂水银等矿物质;丹水即今山黛沟龙潭水库流出的王家河;渤海,即今龙潭伏龙山下之渤海。


译文:四川成都东边(重庆)大约500里的地方,有一座山叫“丹穴山(酉阳银岭山脉),山中盛产朱砂水银铜铁锰铅锌等宝贝,山间有条河流叫“丹水”,由北向南流入了龙潭的渤海河。


《酉阳县体育志》:全县龙灯最盛行的地方是龙潭镇,每年春节附近几个乡的龙灯皆聚会于此,一般是几十条,有时多达百余条,直到元霄节为此。其中“万寿宫”的“老龙”尤为瑰奇,相传系乾隆三年(为迎接乾隆圣驾——真龙天子)所制。龙长约三十丈,大十围,舞龙的四十八人,“巴罗”和甘家的“鸭子龙”,龙须长八、九尺,大二至三围,舞龙的各有三十六人,每到三龙出游,总是锣鼓震地,烛火灼天,其它诸龙皆避而远之。


由此观之,龙潭的龙文化之浓,规模之大非一般所能想象;龙潭有一首传唱千古的龙字回文诗:“龙飞凤舞伴祥云,舞伴祥云照红日,红日照祥云伴舞,云祥伴舞凤飞龙。”这正是华夏龙文华起源与皇权思想在龙潭古镇传承与发展的集中体现。


龙潭古镇现有的龙文化标志物随处可见:整个古镇分设九龙(意为龙生九子),其中以万寿宫(古镇第一建筑物)为龙头(有龙腮、龙嘴、龙齿、龙鼻、龙眼、龙角等原物),以石板街为龙身,取“双凤朝阳、二龙抢宝,龙凤呈祥”之势,为中国风水绝学最高规格设计建造。整个龙潭古镇就是一条巨龙,从湄舒河之江西潭大码头作“龙归大海”之势;华夏龙祖从此走向神州大地。而当年的革命先烈赵世炎、刘仁、赵世兰、赵君陶、王剑虹等也正是从该码头走上革命道路的,并成为新中国成立的创始人,不愧为真正的龙的传人。


龙潭古镇百龙聚首:龙头桥、龙泉井、龙翔路、龙泉路、龙小路、龙翔书院、龙翔县、龙东宝山、龙洞、二龙滚江、乌龙出山、龙凤呈祥、龙王庙、龙砣、龙裆、龙泉社区、金角老龙、鸭子龙、石刻龙、瓷瓦龙、龙床、龙脸架、鱼尾龙头、蛇身龙头、赛龙船、龙灯、斩龙刀、龙柱等等,不可胜数。
    中华龙乡——龙潭古镇以其悠久的历史,独特的资源,便利的水运造就了夕日别具一格的人文景观,“九五之尊”“二龙抢宝”、“双凤朝阳”“龙凤呈祥”的整体布局建筑形式当数天下绝唱!
    古镇特别的人文建筑景观,得益于龙潭的物华天宝、地灵人杰;得益于数千年来土苗人的不断开发建设;得益于1735年“改土归流”政策的实施;得益于梅树龙潭的整体搬迁;得益于清雍正及乾隆皇帝的政治与军事的需要。古镇第一建筑万寿宫昔日乾隆皇帝地方临时行宫的存在,为我们探索与研究古镇文化提供了宝贵的物证:


世人认为乾隆皇帝乃真龙天子,位居龙头天经地义。因此,万寿宫作为行宫按皇权标志、保持了许多特权建筑设计:
    1、龙头建筑标志,龙咀、龙鼻、龙眼、龙角等;
    2、御赐“万寿宫”满汉文瓷匾牌(文革被毁,乃有残部);
    3、大戏楼横梁“二龙抢宝”皇权龙形图雕;
    4、“三和石”御道(三叩九拜官礼道)及“五爪龙”精美石雕;
    5、皇帝皇后万岁牌生祠贡匾——万世永赖;
    6、贝阙珠宫、琼楼玉宇——皇帝住所标志款文;
    7、皇权标志性大型壁画——“龙凤呈祥”,宫设九龙等;
    8、前后宫门:高9尺、宽5尺,以示“九五之尊”;
    9、前后宫殿格局:进伸9间,开间5间,同为“九五之尊”。


10、整个建筑按照皇家风格“鱼目游龙”穿斗而成。
    同时万寿宫太清殿两边封火墙均以圆顶造型,恰似古镇中间镶嵌的宝物,万寿宫往北至酉一中古街,形如一条巨形雄龙,而以南至梭子桥至老粮站为雌龙,万寿宫正是二龙争夺的宝贝——既整个古镇便体现出了“二龙抢宝”的整体布局建设理念;古街上200米左右建一座宫殿或宙宇,5里石板长街宽5-8米,所铺石板5-9块(不多不少)——隐含“九五之尊”,建有七宫、八庙、两座教堂:万寿宫、禹王宫、轩辕宫、天后宫、巧圣宫、文昌宫、水神宫。龙王庙、五谷庙、杨四庙、老大桥庙、火神庙、文庙、土地庙、伏龙庙。佛教教堂、福音堂(基督教)等;另有王家大院、吴家院子、西南公寓、赵庄司令部等各式著名建筑;一户串千家,九个井,九桥溪,九码头,一条主街,三条大街,九条纵街,三十六条支街,七十二条巷道,错落有致、争奇斗艳、各有千秋;而万寿宫正大门仍按北京城颐和园的德和园建筑规格,取“天地乾坤、太极八卦、真元归一”之意境,大门中轴线偏东南15°,正对远处笔架山中间的山峰,每年清明节日,太阳至笔架山中间旭旭东升,便再现“双凤朝阳”绝景。此时万寿宫中轴线正好连接两边的“二龙抢宝”“双凤朝阳”的自然景象,跃然出现人间奇景——“龙凤呈祥”,浑然天成。
    龙潭古镇十四景,皆以万寿宫为中心而命名:宫骑龙头八卦井、阙跨凤尾九桥溪、东有“仙人挂榜”、南有“猫儿镇潭”、西有“乌龙出山”、北有“青龙漂滩”、三根金绳(三条纵街)套龙潭、庙对庙、桥上桥、巷对巷、庙背碑、坊比坊、树上楼、戏剧汉川宵唱,在水一方。
    显然,从历史与民俗文化视角出发,以龙潭古镇现有的独特的建筑群落为最有历史价值的多元民族文化产物,在这里既有典型的“江南小桥流水人家”的特色,也有宫廷的特别建筑标志,还有以徽商(江西)文化为主的封火墙建筑格局,更主要的是保留了大量的土家吊楼格式,甚至还有“西洋派”的教会建筑形式,可谓集中华古镇建筑之大全,虽历经岁月沧桑浩劫,至今仍然不难发现其昔日的辉煌;究其实质,无不与其独特的自然资源环境,厚重的经济条件和人文背景息息相关。
    自然资源之珍贵、武陵人性之强悍、商贸交易之发达、宦海职位之显赫,构成了龙潭古镇千百年来独树一帜的内在机制;伴随时代的不断发展,特别是战争与经济的同时兴起,朱砂(皇帝“御印”、“炼丹”、“朱批御书”之用)、硝石(火药原料)、生漆、桐油(漆战船必用)、造就古镇无限的繁荣;而“巴蜀之师”(武王伐纣之前锋)、“八部大王”(唐明皇平“安史之乱”主力军)、彭公爵主、向王天子、田好汉(明朝抗倭英雄),以及近代的王勃山、赵世炎、刘仁等无数土家英雄儿女,造就武陵腹地文风昌盛、人才辈出、名贯神州;甚至在近代抗日战争中期,龙潭古镇自然成为国民党至南京迁往重庆的重要绎站。当时的龙潭人口猛增到6万以上,并有“小南京”之美称,龙潭古镇昔日的辉煌由此可见一斑。
    中国古镇建筑的选址与布局十分讲究“风水”,“风水”之说扑朔迷离,“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七星八斗”、“太极八卦”等,不一而足;这也是千百年来我国劳动人民聪明智慧的结晶,包含着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辩证思维;龙潭古镇总体布局以“万寿宫”为龙头、以石板街等为龙身、以江西潭为起点、二条巨龙进入江西潭,作“龙归大海”之势,正是“龙潭”名称的真正体现,也象征了“改土归流”后“大清江山一统”的皇命之意,其中定有许多深奥的科学“风水”之说,正期待后人作进一步的认知探究。
   五、龙潭古镇商贸文化及龙潭水运码头文化简介


追述龙潭古镇商贸文化及龙潭水运码头文化的来龙去脉,当从古镇第一建筑万寿宫后大门上的“豫章公所”去拨开历史的尘埃:


豫章公所”之“豫章”郡,源于秦汉时代的地方政权机构组织名称。春秋前期,楚、秦、晋等大国已开始在国内一些地方设县。春秋末期,各国开始在边地设郡,郡的面积虽然比县大,但因地处偏远,行政建制一般比县低。战国时期在边郡分设县,逐渐形成县统于郡的两级制。          


秦在公元前221年灭齐统一全国,推行郡县制度,把全国分为三十六个郡,在秦二世时,又增至四十余郡,郡下设县。汉朝沿用此制,西汉时,中央政府在江西南昌设豫章郡。郡县制一直推行到隋朝。618年唐朝建立,改郡为知府,唐中央政府在620年把“豫章郡”改为“洪都府”。此后,“豫章郡”便从历史行政区名里消失,不再沿用。
根据历史记载及湘西里耶考古发现——36000余枚秦代简牍多次提及了酉水河流域的酉阳、龙潭。其中“迁陵以邮洞庭,酉阳承印”充分证明:早在先秦以前,酉阳即已“被县制”,而三座古城(酉阳、龙潭、里耶)在一河之上只相隔不到一百公里,自然是旗鼓相当。这就说明了在“先秦时代”龙潭便是商贾贸易集散之地。到了汉代,酉阳、龙潭、里耶当然就更加繁华。据此,“豫章公所”作为秦汉“郡县时代”的产物,当是江西南昌人至少在汉朝时代就在古龙潭(梅树龙潭)建立的“驻龙潭办事处”, 迄今已有2000余年。后来,只是因为梅树龙潭遭遇大火,或报请乾隆皇帝批准,整个古镇于1736年(改土归流时代)原样复制(类似今龚滩古镇因被水淹而整体搬迁),迁建于现在的位置。今天的万寿宫“豫章公所”,当是1736年以前沿于汉代建在梅树龙潭“豫章公所”的复制作品,乃有270余年。
正因为龙潭古镇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土地肥沃、物产丰富,交通便利,一直以来,倍受人们青睐,素有“小南京”“货龙潭”之称。
作为川、黔、湘、鄂四省交界处一个重要的商业集镇,特别是清雍正乾隆实行“改土归流”政策以来,沿着平稳而畅通的梅舒河(龙潭河)流域,本地人土船满载朱砂、硝石、盐巴、楠木、桐油、生漆等当地土特产品顺龙潭河而下,下江人用轮船满载日用商品逆河而上达到龙潭大码头再走陆路运往酉阳各地,相互交流不断展,使镇颇模。特别是在抗,由于特殊的地理境,良好的民展又入了新的高潮,成次于涪陵码头的川南第二大市。抗战时民政府的一些机构迁潭,使上人口增至6万余人,被誉为“小南京”。潭作重要的水通商口岸,在2公里潭河岸就有9处大码头,由于货运发达,故又有“货龙潭”的法。
六、龙龙潭古镇民俗文化简介:
1、龙舟表演(各社区原来都有龙船)。
2、旱龙船表演(解放之前每年小端午都有表演)。
3、百龙聚首表演(各社区组织元宵节玩龙灯:巴罗板凳龙、鸭子龙、永胜老龙等)。
3、土家器乐表演(万寿乐团至少20人参加表演)。
4、土老师杀铧表演(上刀山下火海)
5、龙潭汉剧表演(历史上龙潭汉剧团至少有15人上台表演)
6、民俗婚礼抬嫁娘表演(民间婚礼活动)
7、民间建房“讲梁”表演(民间建修立房子时的重大活动)
8、土家摔交表演(民间勇士农闲活动)
9、土家梯玛神歌(酉阳古歌)土老师表演
10、民间山歌对唱表演(民间自发活动)
11、井岗包谷灯表演(民间传统文艺活动)
12、笋岩薅草锣鼓表演(民间劳作活动)
七、龙潭古镇抗战文化简介:
龙潭古镇在抗战时期,由于位处川东南第一门户重镇,大后方的前沿安置区。所以,它便成了沦陷区军警宪兵、行政机关、商贾达贵躲避日寇侵略,进入陪都重庆内地中转与定居的重要安全区域,国民政府金融、纺织、汽车、军工等机关与企业纷涌入龙潭,使龙潭在此期间达到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水平:
(一)龙潭驻军:
1、国民党第六战区龙潭水陆检查站、特二营防区。
2、国民党87军43师驻防龙潭(渤海王家河),师长:李世林。
3、国民党总监部第八兵站(军人接待及军火管理),站长:孙向恒。
4、国民党海军部龙潭转运站、龙潭防空监视站。
5、国民党总监部通讯兵团龙潭总机处
6、国民党财政部货物税局酉秀稽征处    江清史(处长)
7、国民党粮食局接运处、总务股。
8、国民党第六战区龙潭招待所(可一次性接待将士千余人)
9、电信局川东总部    苏文华(部长)
10、酉阳第二区龙潭公署、酉阳总商会。
(二)抗战建国阵亡将士纪念碑
龙潭古镇“中山公园”内,至今还矗立着1939年由国民党第二军属部103师师长何绍周主持揭幕的“抗战建国阵亡将士纪念碑”。  
“抗战建国阵亡将士纪念碑”正是为了纪念勇猛川军“血战台儿庄”牺牲的国军而建,石碑文字气势磅礴,下端款书“万古昭垂”;后面书奠碑典礼颂词:“倭寇肆虐,破我金瓯,七月七日,最后关头,领袖决策,全民奋斗,前仆后继,敌忾同仇,复兴民族,扫荡狂寇,收复失地,争取自由,桓桓《国殇》,执讯获丑,成仁取义,声播亚欧,丰碑永奠,用表勋猷,云霄万古,俎豆千秋。”碑右侧为赵纫敬(103师参谋长)题:“抗战必胜,建国必成,前仆后继,固我金汤。”碑左侧为何绍周题:“惟我将士,民族之先,牺牲热血,固我金汤,勒石纪勋,百世勿忘。”
该碑作为国民党执政时代遗存下来的历史文物,十分珍贵。如今它已是全国仅存的三座国民党原始“抗战纪念碑”之一。
(三)龙潭陆运:
1、国民党第六战区川东陆运总队,陈浩生(大队长)领8000民工。
2、国民政府川东盐运总队,陈全(队长)8000民工。
3、华侨运输公司,拥有汽车约200辆。
4、中国运输公司,拥有汽车约200辆
5、中察运输公司,拥有汽车约50辆
6、汽车同业工会,拥有汽车约50辆。
7、国民党汽车二团,拥有汽车约150辆。
(四)龙潭水运:
1、龙潭九大水井:龙泉井、八卦井、仁和井、复兴井、甘家井、钟家井、陈家井、梭子井、龙王井。该九个水井皆是按照“饮用”“洗菜”“洗衣”等三大功能设计建设的高规格水井,与众不同。
2、龙潭九大码头:仁和码头、中码头、大码头、万寿宫(江西潭)码头、猫儿岩码头、中油房码头、甘家河码头、猪行坝码头、赵家河码头。船运公司数家,轮船大小在500条(艘)左右。仅仅围绕造船打制铁钉的铁匠铺就有40家之多。
其中较大的船运公司有:
(1)苏浙皖船舵运输公司,拥有轮船约100艘。
(2)两龙段(两河—龙潭)运输大队  挑夫1000余人
(3)龙保段(龙潭—保靖)船运公司  拥有轮船约100艘。
(五)龙潭金融:
1、中央银行龙潭分行
2、交通银行龙潭分行
3、中国银行龙潭分行
4、中国农业银行龙潭分行
5、湖南银行龙潭分行
6、刘吉茂钱庄
(六)龙潭工厂:
1、福民工厂(织布厂) 职工约3000人。
2、江浙纺纱厂         职工约2500人。
3、汉阳兵工厂(转运站)   约4000人。
4、汽车修配厂   50人规模以上约10家。
(七)龙潭旅馆:
抗战时期,来龙潭居住的人数猛增,每天路过龙潭的人更是川流不息。因此,大小旅馆在数百家以上。其中比较大的旅馆就有:
1、川湘旅馆
2、好来乌旅馆
3、大同旅社
4、桃源旅社
5、望江茶楼
6、甘家茶馆…….
(八)龙潭学校:
1、四川省第五中学校(龙潭:酉阳县第一中学校)
2、龙潭第一小学校(现在的希望小学)
3、龙潭第二小学校
4、员工子弟学校
5、电话通讯培训学校………
(九)龙潭医院:
1、万国红十字会——医院
2、超群门诊医院
3、基督教会医院………
总之,龙潭镇在抗战期间,作为国民党党、政、军、工、商、学、金融等部门向内地陪都重庆转移的缓冲门户重镇,接纳了大量的战区人民免遭苦难和牺牲,运送了大量的武器弹药上前线,输送了大量的川军奔赴抗战阵地,为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的全面胜利,做出了巨大的历史贡献。
八、龙潭古镇红色文化简介:
龙潭,山清水秀,人杰地灵。龙潭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在清代就设立了公学。1925年,四川省立第五中学就设在这里。国民党元老、孙中山大总统府秘书、原四川省人民政府参事王勃山(王家大院),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中国工人运动著名领袖赵世炎(赵家大院),老一辈无产阶级教育家赵君陶(赵家大院),原中共中央华北局书记处书记、中共北京市委第二书记刘仁(巫育故居),原华北区军委书记张朝宜,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瞿秋白的夫人王剑虹(王家大院)等,都诞生在龙潭古镇。著名作家沈从文20世纪20年代住在龙潭万寿宫,写过18岁古怪“女匪首”王幺妹的动人故事,他在作品中多次描写了古镇优美的自然风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著名女作家丁玲也描写过古香古色的龙潭中学;著名戏剧作家田汉(住万寿宫)在他离别龙潭时,吟了“酉阳孤塔隐山岚,巨石撑天未可探,闻道鲤鱼多尺半,把竿何日钓龙潭”的七绝诗。
古镇上现存的赵世炎故居(赵庄),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国家AAA级旅游点。
龙潭古镇万寿宫即是贺龙领导中国工农红军两次入驻并取得胜利的福地宝地,还是沈丛文、丁玲、田汉等名家们曾经寓居生活过的大院,也是“刘邓大军”解放大西南进入四川(重庆)酉阳龙潭苦竹的第一站,然后进入龙潭镇万寿宫并在此召开了攻打渤海王家河与酉阳顽固守敌的“战前动员大会”的临时指挥场所。 
万寿宫大码头还是赵世炎、王剑虹、刘仁、赵世兰、赵君陶等老一辈革命家走上革命道路的起点站。
中华龙乡——龙潭古镇,孕育了龙的传人、龙的文化、龙的精神,无数英雄人物秉承传统美德,前赴后继,永远值得我们尊重与学习。
龙潭古镇是国宝,九五之尊格调高;地灵人杰风光妙,保护建设靠父老!
2011年6月24日 于 龙潭

  
二维码

下载APP 随时随地回帖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陆
加入签名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